最近複習了論語及孫子兵法, 覺得孔子說的為政之道,與孫子說的為將用兵之道有相通之處,都值得企業經營者參考遵循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真是有千年不朽的大智慧呀!


《論語‧堯曰》


子張問於孔子曰:「何如,斯可以從政矣?」
子曰:「尊五美,屏四惡,斯可以從政矣。」


子張曰:「何謂五美?」


子曰:「君子惠而不費;勞而不怨;欲而不貪;泰而不驕;威而不猛。」子張曰:「何謂惠而不費?」子曰: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,斯不亦惠而不費乎?擇可勞而勞之,又誰怨!欲仁而得仁,又焉貪!君子無眾寡,無小大,無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驕乎!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視,儼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猛乎!」


子張曰:「何謂四惡?」


子曰:「不教而殺謂之虐;不戒視成謂之暴;慢令致期謂之賊;猶之與人也,出納之吝,謂之有司。」


 《語譯》


子張問孔子道:「要怎樣方可以從政呢?」
孔子說:「尊崇五件美德,除去四件惡事,才可以從政。」
子張說:「何謂五美呢?」


孔子說:「在位者要能施惠給人民而不損費;勞役人民而不怨恨;雖有嗜慾,卻不起貪心;心胸舒坦而不驕侈;容態威嚴而不凶猛。」


子張又問:「何謂惠而不費呢?」孔子說:「把人民應獲得的利益賜給他們,這不就惠而不費嗎?選擇可以勞役的時候而勞動他們,又有誰會怨恨呢?欲求仁而得仁,這又有什麼貪心呢?在位者不論人多人少,不論事大事小,都不敢怠慢,這不就是舒泰而不驕侈嗎?在位者端正自己的衣冠,莊重自己的容態,人家看了,對他產生敬畏之心,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凶猛嗎?


子張說:「那何謂四惡?」


孔子說:「不好好教化人民,人民犯了罪就加以殺戮,這就叫做虐。
叫百姓做事,不先告訴他們,便要看他們的成果,這就叫做暴。自己延誤了發佈命令的時機,卻要人民在期限之內做好,這就叫做賊。財物要給人民,卻在發放的時候吝嗇,這就叫做小官員的見識。」



《孫子‧始計》



孫子曰:兵者,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故經之以五,校之以計,而索其情: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將,五曰法。道者,令民于上同意者也,可與之死,可與之生,民不詭也。天者,陰陽、寒暑、時制也。地者,高下、遠近、險易、廣狹、死生也。將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也。法者,曲制、官道、主用也。
凡此五者,將莫不聞,知之者勝,不知之者不勝。故校之以計,而索其情。
曰:主孰有道?將孰有能?天地孰得?法⋯⋯令孰行?兵眾孰強?士卒孰練?賞罰孰明?吾以此知勝負矣


《語譯》
孫子說: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,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,因此,我們必須嚴肅對待、認真考察。以決定戰爭勝負約五個基本要素為經:一是人和,二是天時,三是地利,四是將領,五是法制......
做為領兵的將帥對以上五個基本要素都要瞭如指掌,做到心中有數。因為只有深刻地了解並掌握了它,才能駕馭戰爭打勝仗;反之,如果不了解不掌握它,就會吃敗仗。
所以,不僅要懂得五事,還要根據由五事延伸出來的七計進一步具體分析比較,從而探求戰爭的勝負。
七計說的是:哪一方的人和、政治賢明?哪一方的⋯⋯將領才能過人?哪一方占有好的天時地利?哪一方的法令嚴格執行、軍令如山?哪一方的軍隊裝備精良?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?哪一方賞罰分明、令行禁止?然後依據對這些情況的分析對比,就完全能夠判明誰勝誰負了。


《孫子‧謀攻》


知勝有五: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,識眾寡之用者勝,上下同欲者勝,以虞待不虞者勝,將能而君不御者勝。此五者,知勝之道也。

《語譯》
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,但是必須以熟知下面五種情況為前提﹕

一是敵我情況瞭如指掌,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,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,具有了這種準確判斷力,就會取得勝利﹔

二是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,也能夠指揮小部隊作戰,具有這種應戰能力就會取得勝利﹔

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,三軍上下同仇敵愾,就會取得勝利﹔

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對待防禦鬆弛的軍隊,具有這樣條件,就會取得勝利;

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且國君不干預牽制,就會取得勝利。

以上這五條原則就是預測勝利的依據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antsui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