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春節習俗


台灣民間流傳著一首「新年歌」,將正月間的行事以歌謠方式逐日記載下來,內容如下:


初一早、初二早、初三睏到飽,初四接神,初五隔開,初六挹肥,初七七元,初八完全,初九天公生,初十有吃食,十一請子婿,十二查某子返來拜,十三食鹹糜配芥菜,十四結燈棚,十五上元暝,十六折燈棚。


 


除夕


除夕又稱大年夜、除夜、歲除、大晦日,是過農曆年前的最後一天。這天的確實日期會因為曆法而有所不同。傳統上華文文化圈以農曆作為曆法,由於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,有三十天,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、年三十、年三十晚、年三十夜、三十暝(閩南語);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,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。


除夕時,人們會一家團聚,並有守歲的習俗,在中國、日本、越南,家中的長輩會發給晚輩壓歲錢。


傳統上,在大年夜當天的中下午要在門邊貼上新的春聯。祭祖先、吃團年飯,放鞭炮等為一般常見的習俗。


年夜飯又稱團圓飯,因為正值冬天,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,因此也稱圍爐,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、魚、年糕、長年菜等。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,有富貴之意;魚這道菜不能吃完,因為在華語中「魚」和「餘」同音,有「年年有餘」的吉祥意思;年糕有「年年高昇」之意;發糕則有「發財高昇」之意;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。華南則多有雞、燒肉、髮菜、蠔豉等,因為「髮菜蠔豉」與「發財好市」諧音。


祝福大家新年如意、平安幸福。


 


初一


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是祭祀祖先、敬拜諸神,之後家中的年輕人必須跟長輩「拜年」。事先就要依據干支找出當年「開正」的時刻。「開正」的時刻通常很早,有的人家甚至通宵守歲,一等時刻到來,就燃放鞭炮,在神佛前擺上各色「甜料」,如紅棗、冬瓜糖、花生糖等。全家老幼一同祀神、祭祖,迎接新年的到來。


當天另一個重要活動,是穿上新衣走訪親朋好友,並祝賀「恭喜發財」;此時,也是一個和解的好時機,所有的新仇舊恨都必須在年節時分暫擱一邊。而新年假期中另一個特殊景象就是舞龍舞獅,我國自古就視「龍」為吉祥的象徵,並深信龍掌管降雨,因此舞龍可以保祐來年風調雨順、五穀豐登;此外,亦傳說龍跟獅子的頭可以驅逐邪魔。


平日信奉某一神祇者,也在春節到所祠之廟燒香禮拜,稱為「行香」。新正出行,男女必定盛裝,並且要查閱歷書,找出與自己生辰干支相對應的吉利方向,以期新年事事順利。路遇親友時,則拱手互道「恭喜」。有登門賀年的賓客時,主人要端出各種甜料、甜茶招待,稱為「食甜」。過去的甜料以紅棗、橘子、冰糖、花生、冬瓜糖及瓜子等四種或六種組成。客人在「食甜」時,也要即興的說些吉祥話,如「吃紅棗,年年好」,「吃甜甜,大賺錢」、「老康健,食百二」等等。


為了求取新春的吉利,舊時在台灣也有若干的禁忌要遵守,例如:忌煎粿,為恐將年粿煎焦(臺語的「焦」字音同赤貧之「赤」字)。忌打破碗盤,若不慎打破,則以紅紙包上碎片,新年後丟入河中,口吟「撞破瓷,錢銀一大堆」。蒸年糕時禁用白糖(白色代表喪事),改用紅糖。又忌元旦食粥。據說只要元旦吃粥,這一年中出門一定會遇到壞天氣。並忌午睡、男子午睡則田壟必垮,女子午睡則土灶必崩。但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,許多的禁忌已逐漸被人忽略了。


 


初二


俗傳已嫁的女兒若在正月初一歸寧,會使娘家變窮,所以要到初二才能回娘家,台灣稱為「作客」、「返外家(娘家)」。作媳婦的一大早就要準備便當,偕同婿、子女回娘家。古時候的習俗,女子無故不得擅自歸寧,所以初二回娘家時多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。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。「返外家」也不得空手,多半要準備一些禮物,稱為「伴手」或「等路」。娘家兄弟有子女的,也要贈送紅包。女兒帶回的外孫,則由外家贈送雞腿,或用紅絨繩係古錢,挂在外孫的頸上,稱為「結衫帶」,這些古俗也早已被紅包所取代。


 


初三


正月初三,俗稱「赤狗日」,俗信此日不宜外出、宴客。若犯此禁忌,則終生赤貧。所以經過了初一、初二兩天的忙碌後,大家在初三都會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。這一天則在家中賭博取樂。不過,工商業社會的步調已不及以往的悠閒,許多的公司商號都在初四就開工了。所以民間儘管有「赤狗日」的禁忌,許多人還是會把握這最後一天的假期外出踏青。


 


舊時的習俗,正月出行經過橋梁,隧道時都要祭橋神,事先準備香及金紙,到橋頭焚香燒金,祈求橋神保祐出行平安。也有人僅燒香,再將金紙繫上紅絨線,放在橋頭,俗稱「壓金」。今人祭橋神則只是搖下車窗,將金紙丟在橋上,隨即呼嘯而去,早就失去了那一份恭謹之心。


正月初三又是俗傳「老鼠娶親」的日子,入夜以後,各家各戶都要提早熄燈就寢,並在家中各處撒鹽、米,稱為「老鼠分錢」。


 


初四


大年初四是迎灶神的日子,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灶神的日子,下界諸神都在送神時升天向玉帝拜年並報告人間行為的善惡,於正月初四再度下凡。據說神明上天述職,稟報人間善惡,到了大年初四會再返回人間,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的善惡,因此該日必須非常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,故稱為 「接神日」。


 


俗諺云:「送神早,接神遲」,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, 接神卻在下午四點鐘左右。過去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,並焚香、燒金紙、放鞭炮以示恭迎。據說臘月二十四日到大年初四這段期間,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邏, 監視一切事物然後上奏天神。


在北方還有個傳說: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,因此也不宜離家,許多地方初四忌出門的習俗。


大年初四也是傳統習俗中接財神的日子。


一般商家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,初五開市,以圖吉利。初五日是財神生日,由於大家求利 心切,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點迎到財神,於是,這時間就一點點提前了,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,名曰「搶路頭」,又稱「接財神」。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,便可發財致富。


初四日下午三點,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,直到晚上九、十點鐘結束。先是擺案桌,一般用兩張八仙桌 拼起來即可。頭桌是果品如廣橘、甘蔗,寓意財路廣闊,生活甜蜜;二桌是糕點,寓意高升、常青;三桌為正席,供全豬、全雞、全魚,並元寶湯等。半桌是飯、 菜,一碗路頭飯中插一根大蔥,蔥管內插一株千年紅,寓意興沖沖、年年紅。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後方可奉上。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,但願財神爺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,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。


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,每接來一路財神,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。全部接完后,主人和夥計依次向財神禮拜,拜后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,表示恭送財神,儀式結束。


 


初五


正月初五,俗稱「破五」,也稱「忌針節」,又稱為「隔開」。


從除夕至初五為春節,期間有許多規矩和禁忌,但到了初五,上述禁忌都打破了,所以有「破五」之稱。


《燕京歲時記》中說:「初五日謂之,『破五』,『破五』,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,婦女不得出門。至初六日,則王妃貴族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,互相道賀。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,而闤闠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。」


民間習俗正月初五,是撤供的日子,俗稱「隔開」。因為從這天開始要把除夕時拜年用的供祭品如春飯、年糕、柑仔等撤去,開始恢復正常生活狀態,不再用甜料、甜茶招待客人。此日須將垃圾整理好等著初六送出去,俗稱"送窮出門"。 總之,正月初五須完成除舊布新的工作,隔絕年節,這天農人下田,商家開店,工廠開工。人們生活開始囬歸常態。


這天,北方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,俗稱「捏小人嘴」,據說,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。


 


初六


正月初六,古代有「送窮」的歲時風俗。其意就是祭送窮鬼(窮神)。一般家庭也在今天將除夕以來的垃圾清出戶外,在沒有抽水馬桶的時代,會在今日開始「挹肥」亦然擔糞清矛房(糞坑式廁所)。


窮鬼,又稱「窮子」。據宋陳元靚《歲時廣記》引《文宗備問》記載: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。他身材贏弱矮小,性喜穿破衣爛衫,喝稀飯。即使將新衣服給他,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,因此"宮中號為窮子。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,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《送窮文》,其中說:「(主人)三揖窮鬼而告之曰:聞子行有日矣,我有資送之恩,子等有意於行乎?」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《晦日送窮三首》,其中第一首云:年年到此日,瀝酒拜街中。萬戶千門看,無人不送窮。


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。宋以后,送窮風俗依然流行。清人俞曲園《茶香室三鈔:送窮鬼》錄前朝人的詞有:奉勸郎君小娘子,空去送窮鬼。送窮風俗具體的儀式,韓愈《送窮文》中,提到要為窮鬼「結柳作車,引帆上牆。」這就是說,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象徵性的車船,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。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。看來,各地送窮,各有各的的辦法。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,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,送走舊日貧窮困苦,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。


 


初七


正月初七,古時亦稱「人勝節」、「人慶節」、「人口日」、「人七日」等。傳說上古女媧初創世,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,於第七天造出了人,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。漢朝有登高賦詩的習俗。唐代之後,更重視這個節日。每至人日,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(一種飾物),又登高大宴群臣。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,則主一年人口平安,出入順利。


  人日節,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,稱為「七寶羹」,在人日的時候食用,以此來取吉兆,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、醫治百病。各地物產不同,所用果菜不同,取意也有差別。廣東潮汕用芥菜、芥蘭、韭菜、春菜、芹菜、蒜、厚瓣菜;客家人用芹菜、蒜、蔥、芫茜、韭菜加魚、肉等;臺灣、福建用菠菜、芹菜、蔥蒜、韭菜、芥菜、薺菜、白菜等。其中芹菜和蔥象徵聰明,蒜象徵精於算計,芥菜象徵令人長壽,如此種種。


  南方及華僑一些地區,人們有在人日節「撈魚生」的習俗,撈魚生時,往往多人圍滿一桌,把魚肉、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,大家站起身,揮動筷子,將魚料撈動,口中還要不斷喊到:「撈啊!撈啊!發啊!撈得風生水起好運來」,而且要越撈越高,以示步步高升。


  有些地區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「盒子菜」(熟肉食品),並在庭院攤煎餅。


  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。唐高適《人日寄杜二拾遺》詩云:「人日題詩寄草堂,遙憐故人思故鄉。柳條弄色不忍看,梅花滿枝空斷腸。身在南蕃無所遇,心懷百憂複千慮。今年人日空相憶,明年人日知何處?」


 


初八


正月初八,相傳是穀日、諸星下界的日子。


穀日


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。這天天氣晴朗,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,天陰則年歉。


順星


據《燕京歲時記》:“初八日,黃昏之後,以紙蘸油,燃燈一百零八盞,焚香而祀之,謂之‘順星’”。在家裡散燈花順星之同時,當年很多人到白雲觀元辰殿去參加順星祭典。


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,製小燈燃而祭之,稱為順星,也稱“祭星”、“接星”。祭祀用兩張神碼,第一張印著星科、朱雀、玄武等,第二張是"本命 延年壽星君"。二張前後疊在一起,夾在神紙夾子上,放在院中天地桌後方正中受祀。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、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,放入直徑寸許的" 燈盞碗",或用49盞,或用108盞,點燃。再供熟元宵和清茶。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。祭祀後待殘燈將滅,將神碼、香根與芝麻秸、松柏枝一同焚化,禮成。


 


初九


正月初九,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誕辰,稱為「天公生」,初八夜晚子時後,各處信眾便開始祭祀,一夜之中,各地鞭炮聲連緜不斷,人們會在庭院或寺廟的中央準備祭品為玉皇大帝慶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antsui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