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十五日「中元節」的由來與民俗
農曆七月十五,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。在古代,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穀祭拜祖先,而道教的「中元節」,及佛教的「盂蘭盆節」也在同一天,又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,在這個月當中間,「好兄弟」們都會來到來人間受人祭拜,種種的傳說融合成多元風貌的「中元節」。
這個節日可溯源自周朝在七月舉行的幾項祭禮。《禮記》「 月說:在七月收穫的季節,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,表達對祖先的敬意。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要的一環,所以「薦新」的習俗得以保存數千年,並且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。
台灣的中元節也有拜祖先的習俗。清朝初年的中元習俗,據高拱乾《台灣府志》(1696年)卷七的記載,祭祖先時要「以楮作五色綺繡之狀焚之,云為泉下作衣裳」。同時舉辦盂蘭盆會,延請一名和尚主持,黃昏後登壇說法,並向壇下拋灑食物羹飯,稱為「普施」。
台灣俗稱孤魂野鬼為「好兄弟」。中元節時普度孤魂就稱為「拜好兄弟」。普度的型式還分為公普及私普兩種。
所謂私普,就是以街、莊等居住單位為主的普度,從七月初一到三十,大家共同商議,甲村是哪一天,乙村是哪一天,按照規定的日子輪流舉行。往年鹿港還流行一首「普度謠」,證明這種普度的盛況:初一放水燈、初二普王宮、初三米市街、初四文武廟、初五城隍宮、初六塗城、初七七娘生、初八新宮邊、初九興化媽祖宮口、初十港底、十一菜園、十二龍山寺、十三衙門、十四飫鬼埕、十五舊宮、十六東石、十七郭厝、十八營盤地、十九杉行街、廿後寮仔、廿一後車路、廿二船仔頭、廿三街尾、廿四宮後、廿五許厝埔、廿六牛墟頭、廿七安平鎮、廿八濠仔寮、廿九通港普、卅日龜粿店、初一米粉寮、初二乞食吃無聊。
所謂「公普」,又稱「廟普」,一般都在七月十五舉行,俗語叫「拜七月半」,以各村莊的寺廟為中心,主祭人為當地的富豪或寺廟主事者。
由印度傳來的佛教也在這一天,舉行超渡法會,稱為「屋蘭瑪納」(印度話ULLAMBANA)也就是盂蘭盆會」。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,指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,懸掛著、苦不堪言。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,便需要誦經,佈絕食物給孤魂野鬼。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,因而中元節和盂蘭盆會便同時流傳下來。